在樓市前景不明的背景下,房企拿地越來越謹慎,使得2023年前三季度各省賣地收入大幅下滑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據民生證券數據顯示,2023年前三季度,全國土地出讓金同比下滑20%,僅有天津、寧夏、江蘇、北京、浙江分別實現122%、79%、10%、3%、1%的同比正增長。
從重點城市表現看,前三季度僅有京、滬、杭三城土拍成交金額超過千億元,較往年相對偏少。廣州、成都前三季度土地成交額分別為946億元、919億元,位列第四、五位,前十的城市還有西安、南京、蘇州、寧波、鹽城。
業內認為,房地產行業進入周期性調整期,賣地收入下滑是大勢所趨,土地財政也隨之受到影響,地方政府賣地收入對廣義財政收入的貢獻降低。
土拍收入普遍下滑
近三年來,我國土拍市場經歷了數次變革。2021年年初,“兩集中”土拍政策出臺,市場一度火熱;2022年底自然資源部發布通知,“集中供地”模式淡化;進入2023年,因房企銷售恢復不及預期,土拍市場也持續低迷。
其中,表現較好的天津土地出讓收入同比2022年前三季度上漲122%;寧夏同比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正增長,漲幅79%;江蘇、北京、浙江,則分別實現10%、3%、1%的漲幅,黑龍江、河北前三季度下滑幅度也相對較小。
從前三季度土地出讓金同比降幅看,青海、甘肅、新疆等地降幅超過50%;福建、山東、湖北、安徽、湖南、重慶、陜西、內蒙古、貴州降幅超過40%;吉林降幅超過30%,河南、遼寧、山西降幅超過20%。
“各地土地市場雖較二季度有所回暖,但較往年同期仍處于下降趨勢(盡管部分受集中供地節奏的影響)。”民生證券表示。
究其根源,今年三季度以來,監管部門及地方頻繁出臺政策利好,為樓市注入信心,但全國房地產市場整體依然面臨一定壓力,房企資金端改善不明顯。在銷售尚未持續、實質性轉暖下,全國土地市場整體仍低溫運行。
從百強房企的投資動作也可見一斑。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,2023年1~9月,TOP100企業拿地總額8599億元,拿地規模同比下降17.9%;TOP100門檻值為24億元,較上年同期下降7億元。
曾經的地產江湖發生巨變,如今僅部分央國企仍在加大投資。前三季度,保利發展、華潤置地、中海地產位居房企新增貨值前三位,保利發展累計新增貨值1312億元,華潤置地、中海地產新增貨值規模分別為1241億元和1106億元。
民生證券也表示,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范圍內國有企業拿地占比為75%,2023年前三季度該占比達到94%,國有企業拿地的金額大幅增長。其中,湖北、天津、貴州、遼寧等省份國企拿地較多,TOP100房企中國企拿地占比達到100%。
此外,除上海、浙江、陜西、山西外,其他所有省份國企拿地占比均超過90%。“當前民企信用風險仍在演繹,商品房銷售預期亦不佳,現金流承壓,拿地較少,因此資金實力較強的國企拿地占比隨之上升。”上述機構表示。
開源證券表示,2023年財政一大顯著特點,便是地方政府賣地收入銳減。2018年~2022年,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年均值為81893億元,而從歷年8月累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看,2023年遠低于近5年水平,全年地方第二本賬收入同比或延續下滑。
修復仍需時間
近期,各地樓市新政接連祭出,對銷售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。不過,新政出臺后,對土拍市場的刺激作用尚不明顯。比如廣州率先執行“認房不認貸”政策,在9月出讓地塊中,僅2宗觸頂,其余地塊底價成交或流拍。
中指研究院統計表示,北京9月26~27日土拍中,4宗住宅用地全部成交,1宗觸頂、1宗溢價、2宗底價。另外,9月以來,武漢、福州、無錫、寧波、青島、重慶亦有部分地塊完成出讓,但多底價成交。
為吸引房企拿地,各地不斷優化土拍規則,包括但不限于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、科學確定地價、不再設置“居住最高限價”等。9月27日,成都發布7宗地塊土拍公告,仍設置土地最高限價,但已經不再設置宗地的住宅清水限價。
10月3日,合肥官方消息顯示,巢湖1宗住宅地將于11月2日拍賣,也不再設置“居住最高限價”,不過要求參拍房企須達到“五沒有”條件:沒有項目“爛尾”、沒有“保交樓”任務、沒有重大工程質量問題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等。
中指研究院認為,土拍情緒扭轉仍依賴銷售端恢復程度,核心城市在政策帶動下,土拍情緒有望進一步提升,優質地塊將維持較高熱度。從全國來看,在銷售尚未持續、實質性轉暖下,預計整體將低溫運行,市場修復需要時間。
來源:第一財經
關鍵詞: